5月12日,《中國青年報》聚焦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人工智能,以《他們用AI算法在南寧造出“道路CT機”》為題,報道了北投集團直屬企業北投信創集團90后算法工程師覃浩團隊研發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的事跡。
?
?
全文如下:
道路千萬條,安全最重要!一款集成高清攝像機、IMU慣導模塊、GNSS、邊緣設備等硬件,搭載自主研發的路面病害識別算法,可實時識別多種常見道路病害、估算道路平整度的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出自以覃浩為代表的90后團隊之手。
?
覃浩在優化算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攝
?
?
覃浩的人工智能之路始于2016年赴東京工業大學攻讀信息通信專業。2018年,他碩士畢業回國,就職于華為,從事人工智能芯片、軟件開發。2021年,他回到家鄉廣西南寧,入職北投信創集團擔任算法工程師,參與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
進入新的公司后,覃浩深耕智慧交通領域的技術研發。他主要參與兩個項目,一個是通過視覺技術來提高公路、交通設備的保養維護效率,另一個是通過視覺技術識別橋梁附近的船舶,對可能偏離航道的船舶及時預警,保護橋梁的安全。
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是覃浩第一個從設計、開發、驗證到上線全流程參與的項目。剛參與這個項目時,覃浩既感到有壓力,又倍感興奮。“以前在‘大廠’工作,只能參與項目的一部分,像一顆螺絲釘,更多的是專注于底層技術某一細分領域的開發,不會涉及具體的應用。而來到這里后,可以接觸到研發的各個環節,真正深入到項目一線,去理解這個項目怎樣落地,如何在具體場景應用。”
一個完整的AI系統有三大要素:數據、算法和算力。當時,覃浩開發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數據——這是公司第一次開展路面識別項目,沒有現成的數據,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為了早日完成開發,那段時間覃浩每天和同事驅車到南寧市周邊采集數據,拍攝路面坑洞、裂縫等照片,行程超過2000公里。隨后他夜以繼日,整理、標注、篩選圖像信息,確保數據的準確度。最后,基于這些數據開發的AI算法被封裝進一個小小的裝備當中。
項目研發過程中,覃浩遇到了意外的挑戰。在一次關鍵的實地驗證時,他發現路面裂縫識別功能的表現遠未達預期——設備有時會忽略細小裂縫,而將水漬或車轍誤判為破損;更令人頭疼的是,在強烈陽光或陰雨天氣條件下,識別準確率顯著下降。
面對挑戰,覃浩和團隊成員決定進一步優化技術方案。為了獲取更加多樣化且全面的數據集,他專門選擇在烈日和陰雨天采集圖像數據,拍攝了數萬張不同光照條件和角度下的路面圖像。這些豐富的樣本資料為模型訓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后,團隊引入圖像分割技術,通過區分路面與其他背景元素來減少干擾,從而有效降低誤檢率。但新的技術要對原有系統架構進行全面重構,工作量巨大。最終,團隊成員們日夜奮戰,細致討論每一個技術細節,并經過多次實驗調整,終于成功實現路面裂縫識別功能。
2023年11月,第一版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進入測試流程,效果超過了覃浩的預期。搭載了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的汽車,車身上搭載的小巧攝像頭會將路面拍攝下來,隨后AI會識別路面的損壞信息,并傳輸至控制中心。相比傳統肉眼巡檢的方式,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大大提高了識別效率。200公里的路段,以往巡檢需要好幾天,現在只需要兩個小時。
接下來的時間里,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經過不斷優化升級,曾在202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2024年中國智能交通大會上參展。如今已在廣西部分公路上線運營,運營里程超過2000公里。
“我國公路網發達,AI輕量化公路巡檢裝備不僅能應用在廣西,還能推廣到全國。在未來,還能夠輸出到東南亞市場。”覃浩說,東南亞的經濟正在崛起,催生了大量道路建設需求,進而產生道路養護需求,這套裝備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能完整參與人工智能開發項目實現個人成長,以及看好廣西毗鄰東盟國家的區位優勢和市場潛力,是覃浩愿意離開大城市的“大廠”回到家鄉廣西的兩個重要原因。
“廣西南寧要發展人工智能,不是要和北上廣競爭,而是各自分工,走‘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道路。”覃浩說,廣西南寧擁有豐富的東盟數據資源,還直接面向客戶,更理解客戶需求,這是北上廣無法取代的優勢。“目前,南寧有強力的政策支持,還有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有許多應用等待著我們去孵化落地,這是一片充滿前景的海洋。”(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