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25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廣西活動啟動儀式暨第四屆廣西創新爭先獎、廣西卓越工程師獎表彰活動在南寧舉行。廣西路建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坤球榮獲“廣西卓越工程師獎”。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全區僅有30名科技工作者獲評。
張坤球獲頒“廣西卓越工程師獎”?
?
好成果需兼具推廣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
張坤球從事交通工程領域三十余年,致力于施工技術管理、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工作。他的足跡遍布區內外重大交通項目現場,一大批路基、路面、隧道工程和近20座特大橋的建造,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研發出一大批優秀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率高達85%以上,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在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道路上,張坤球秉持“好的科研成果應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的理念,始終堅守科研本質。
平陸運河舊州特大橋便是其生動實踐之一。這座大橋是南湛高速重點控制性工程,主橋橫跨平陸運河,引橋跨越黎欽鐵路,全長約525米,主橋為跨徑260米的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張坤球主導研發“基于多源感知的智能化拱肋整體提升技術”等多項技術,應用后,僅用30小時就將跨度202米、重1800噸、提升高度70米的中段主拱連續提升到位,實現了離胎至合龍就位全過程拱肋線形、內力和姿態全過程高度智能化精準控制,創造了當時鋼管混凝土拱橋智能化整體提升施工技術的世界之最。
張坤球(左三)到平陸運河舊州特大橋施工現場進行拱肋吊裝技術指導
?
?
該項技術推廣性強,稍作改進便應用于那平高速那坡樞紐鋼箱梁整體提升工程。該工程采用“智能控制自體提升”工藝,相比傳統分段吊裝法,降低高空作業風險,提升施工安全與質量可控性,還縮短涉市政道路施工工期、節約成本。
日前,廣西路建集團承建的平陸運河橋梁2標陸楊新村大橋拱肋順利合龍。該橋不僅是國內最大跨徑的鋼管混凝土簡支拱橋,而且是該類橋梁采用無支架安裝的首個高度智能化建造實踐案例,以平衡索系統及其智能控制系統革新了原設計的先梁后拱安裝工藝。張坤球指導科研團隊自主首創的成套智能化建造技術完美地解決了航道開挖與橋梁施工沖突的問題,避免了橋梁支架成為運河通航的堵點,同時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
企業科技創新躍升新臺階
2013年,張坤球調任廣西路建集團技術負責人,提出“智能、品質、綠色、快速”四個建造理念,并帶領團隊通過帶頭實干、強化人才培養、推進科技創新等舉措,推動廣西路建集團在道路、橋梁、隧道施工技術和科研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實現國家專利、行業地方標準等多項成果從無到有,并形成“五高企六中心一基地”的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體系。
高水平和高效益的智能化建造是行業發展方向。近年來,張坤球帶領科技團隊結合生產需求搞研發,在智能化建造上積極探索,務實求進,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多座世界級橋梁的建造中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成果,建成了自治區級組合橋梁智能化建造研究中心。
張坤球重視“全方位、全過程、全環節”工程管理,提出“十重十不”全面管理理念,推動企業從以往大規模業務時期的粗放管理、粗放經營狀態,全面及時地轉變到向精細管理要效益、以品質品牌拓市場的“新常態”,實現工程項目“品質效益雙提升”?!笆厥弧比婀芾?,主要包括項目策劃與實施、質量全面提升與創優、技術方案落實與強化、精細施工與效率管理等十個方面的內容,其推行有效提升了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能力。
張坤球創新“四邊”(邊施工、邊檢測、邊反饋、邊精調)標準管理法應用于黑色路面施工,大幅提升了路面各項品質指標,其中路面平整度標準差指標僅為規范限制的1/3,有著極高的行車舒適性,使集團公司的黑色路面建造品質處于行業先進水平。在他的帶領下,廣西路建集團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1項、中國鋼結構金獎1項、中國建筑裝飾獎1項、國家優質工程獎5項、李春獎7項、廣西最高工程質量獎30余項。
?
拒絕“鎖在抽屜里的成果”
張坤球直面工程建造堵點痛點,緊扣生產需求開展研發,拒絕“鎖在抽屜里的成果”。他以在建工程為依托,以服務施工生產為導向,全力推進技術攻關與科研創新。帶頭研發的一系列具有很強推廣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涵蓋“新型橋梁施工腳手架”“新型架橋機軌枕系統”“多型快準省新型圍堰”“折疊式裝配式智能掛籃”及“成套組合橋梁智能建造技術”等。這些創新成果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工程建設實現“多、快、好、省”目標。
此外,張坤球十分重視人才培養與科研平臺建設。在他的推動下,“廣西路建·新匠坊”科研基地應運而生。這個科研基地集人才培養小高地、科技創新中心、施工監管中心、BIM技術中心、智能化和信息化中心于一體,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孵化器”,并獲評“全國公路科普教育基地”。懂技術、會管理、能溝通、善經營、敢創新是張坤球對技術人員時時掛在嘴邊的要求,他也是這么要求自己。同時,他通過精心培育,逐步打造出了一支結構合理、梯次銜接、業務過硬的科技創新團隊。
?
工程難題的“解題能手”
張坤球通過培森柳江特大橋、飛龍大橋、平陸運河舊州特大橋等世界級大橋探索高品質和智能建造,實現了“減人、提質、保安、護綠、加速、增效”的建造目標。
培森柳江特大橋
?
培森柳江特大橋建設面臨重重困難:地質條件惡劣、施工環境復雜、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張坤球依托培森柳江特大橋,全面深入開展交通運輸部重點科研項目,主導創新“主箱梁內隔箱懸掛支撐快速成型技術”等十多項關鍵技術,縮短工期約6個月,實現全橋147個箱室節段線形偏差均控制在毫米級,并高水平解決了寬幅箱梁開裂的通病。92根斜拉索一次張拉不調索,索力精度比規范要求提升2倍。降低施工造價,提高了此橋型的推廣前景。
飛龍大橋橫跨平陸運河至南寧港作業區的郁江主干線,是平陸運河到南寧港內河樞紐的關鍵性工程之一,同時也是當前廣西普通國省干線中創新程度最高、建設技術最難、最具代表性的跨江大橋之一。張坤球在飛龍大橋主導研發了“雙限位限重智能吊機+輕型異部法掛籃+部件水上智能運輸安裝”設備系統和集成BIM+GIS技術的數字孿生智能顯控系統,實現上部構造單元運輸安裝的“一鍵啟動”,智能運行,自主協同,精準定位,安全可靠。主箱梁施工工期大幅縮短,節約施工成本。
飛龍大橋
?
從青蔥歲月到兩鬢微霜,張坤球將三十余年光陰奉獻給交通建設事業。他曾獲評廣西創新爭先獎、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廣西交通運輸行業工程建造大師等榮譽;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6項,省部級其他科技成果獎56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25項,主(參)編行業、地方標準19項;擁有國家專利113項,軟件著作權7項,省部級工法20項,發表論文20篇。
在他的引領下,廣西路建集團正以創新為帆,在交通建設的浪潮中奮勇前行,而他的故事,也將激勵更多員工投身于科技創新與品質工程建設。(通訊員:陳雪梅、蔡柳媚)
?